三歲的孩子明明吃飽飽的,但常常晚上十一二點又說要吃東西,看他心滿意足又吃了好多東西,當爸媽的真困惑,不是晚餐吃得很飽嗎?
一邊看著他吃,一邊擔心著,這樣又晚睡了,明早又爬不起來,最近總是這樣…
如果不讓他吃,要他早點去睡覺,家裡的長輩就說話了,「孩子餓了就要給他吃」「能吃就是福氣」「孩子要吃才會長大!」,爸媽不禁又想:若現在不讓他吃東西,是不是壞爸媽?
其實孩子很聰明,但他也無法告訴你的是:
- 他其實正在和你拔河,如果過了正常睡覺時間,他又要求要玩玩具,你會答應嗎?不會。他要求用平板,你會答應嗎?不會。但如果他要吃東西,你會答應嗎?可能會。他當然知道。
- 他其實正在觀察家裡的動力,誰是真正的決定者,當他有需求的時候,是爸媽,還是長輩,會順著他的意?家裡的人意見分歧時,誰聽誰的?孩子學會「看人」,以及權力的遊戲規則。
- 他正在觀察注意力的流向。如果越晚、越能得到照顧者的注意力和陪伴,當其他孩子都睡了,或是爸媽也都忙完家務事了,這時候爸媽的注意力是完整的(undivided),這就是孩子最渴望的心靈接觸,如果能夠用任何方式,延長這樣的完整陪伴,專屬孩子的照顧,他一定會感覺滿足。
- 他正在尋求被家裡讚許的機會。他知道「多吃一點、好好吃」是被家裡讚許的,除了正常三餐以外,若能製造更多表現良好的機會,那對於追求讚美和肯定的幼小心靈來說,是完全合理的。
孩子吃得好、睡得飽,健康快樂長大,是每個爸媽的最大心願。但孩子如果出現這種令你困惑的作息拔河,一定要思考看看,他是不是還有其他心理的需求,正在透過他的行為得到滿足。
photo: pexels
作者:許嬰寧 諮商心理師
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所,專長為人際議題,情緒困擾,親子關係,興趣為運動、旅行及鐵人三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