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悶悶不樂,你問對了嗎?

photo-1475609471617-0ef53b59cff5

 

「不知道孩子在學校發生了甚麼事,回來悶悶不樂,問他也不講。問了幾句,他就突然哭著跑開。有時候,多問幾句,他就突然大發脾氣。」

 「更令人煩惱的是,回來還會把氣出在弟妹身上。把弟妹弄哭以後,也把父母惹毛了,當然他也就遭殃了!

 「我真不懂他為何要這樣做?

「他突然去弄弟妹,我當然要處罰他啊!

「然後他就都不跟我講話了」

 是的,爸媽的猜測是對的。孩子一定發生了甚麼事。

 

只是,如果關心的方式不對,孩子無法好好陳述和抒發,情緒就會累積。如果這時,小孩不小心將情緒出在玩具或弟妹身上,一旦和弟妹有衝突、破壞玩具,又被爸媽處罰,小孩更加難過委屈,卻更無法像爸媽傾訴了,造成惡性循環

 

爸媽想要了解孩子發生甚麼事,首先要用孩子的方式關心,將你的理解能力和情緒表達能力標準都降低,他只是個孩子,他講得慢、口語能力不足,字彙很少,多用開放式問句,不批判、不誘導,給他完整的注意力。

 

1.     讓孩子用他的方式和言語去陳述經驗

不要急著幫他把故事講完,不要猜測,不要不耐煩。

2.     孩子對於所見所聞的感受,和她親身經驗的一樣重要

不要單純蒐集事情經過,而是多著重在他的感受。

3.     父母要留意自己的反應和表達,會影響孩子是否感覺【他的感覺是OK的】

不要幫他的情緒貼標籤,不要使用:你不應該那麼生氣

4.     若孩子陳述的情境中有手足,那父母的腳色就像裁判一樣尷尬,留意立場中立

不要一面倒:你是哥哥,你應該要...

5.     適時提供正確的解決方式和認知,在情緒接納後機會教育

當他情緒平復以後,以為他好的方式教育:你可以請老師幫忙

6.     若父母不在事發現場,適時和其他現場成人確認,但不要輕易和孩子對質

不要當場說出:老師說是你先打他的,你現在為什麼說謊?

 

 

父母可以藉由經常和孩子討論他所遇到的事情,他的遭遇和感受,去了解孩子的心理,進而協助孩子培養【情緒調節的能力】,也就是所謂的EQ

 

陪伴孩子長大的過程,更重要的是【陪伴他面對負面情緒】。


作者:許嬰寧 諮商心理師

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所,專長為人際議題,情緒困擾,親子關係,興趣為運動、旅行及鐵人三項。

Facebook: 許嬰寧鐵人心理師這才是我啊

迴響已關閉。

在WordPress.com寫網誌.

向上 ↑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