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會,我不要玩了」
「這個好難,我不想學了」
(還有一些,沒有言語,只有挫敗的表情,然後想要放棄)
每個孩子的心思敏感度都不一樣,團體中總會有一些孩子,特別敏感,容易在多人從事同樣活動的時候,感到無力,而想要放棄。
他說不出來自己的無力,也不知道自己很敏感,只知道他不開心,對這項活動沒有興趣了。其實在成人眼中,他表現得並不差,活動也沒有競賽的意味,但為什麼孩子會突然想要放棄?
孩子的世界是很競爭的,從開始上學、接受團體生活以後,就是活生生的「社會比較經驗」。有些孩子仍然可以自在地自處,有些孩子會面臨自我感覺的挑戰,三歲以前,他們認知的世界只有自己,好像全世界都繞著他轉,在這之後,就開始從和別人的互動中,去認識自己,也從別人的評語和形容詞裡,定義自己。
當我們說「趕快…」「你要…」「你看他…」,其實我們是希望他能融入其他孩子,像其他孩子一樣,進行團體活動,但比較敏感的孩子,容易不自覺地解讀成「我現在做得不夠好」,若當下無法排解這股焦慮,也不確定能否馬上跟上團體的進度,就會出現放棄的念頭。
除了孩子本身的性格特質,父母使用的言語以外,和家裡其他孩子的表現和性格也都有關係。孩子的感覺是由很多因素、長期、累加而形成的,當下的活動只是一個激發點(stressor),即使排除了這個活動,感覺仍然會停留一陣子,父母需要觀察孩子容易緊張、焦慮、挫敗的狀況,才能幫助他度過未來更多的關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