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該不該問孩子,學校發生什麼事?

到底該不該問孩子學校發生什麼事.jpg

當家長第一次接到學校老師來電時,聽見老師訴說學校裡面的事情,經常會感覺有點吃驚。

那些事件,很難想像自己的孩子會是參與其中的人。聽完老師的描述,無論老師的建議為何,家長會陷入一種為難,到底該不該問孩子,學校發生了什麼事?

 

如果類似事情又發生了幾次,老師也重複告訴家長好幾次,家長也開始感到壓力,甚至感覺為難困惑,無法置身事外,一定會想要和孩子討論,到底發生什麼事。

 

這無疑對孩子、對家長,都是一種無形的壓力。

 

如果要和孩子討論,家長一定要先有周全的想法,談話的目標,以及預想孩子可能的反應,才開始討論。

 

孩子一定是壓力串鏈下的最底端。

 

無論家長是否與孩子討論,孩子在學校一定已經受到某種規範在行為當下可能有被制止、被約談、甚至被處罰,雖然每位老師的做法皆不相同,那對孩子來說就已經是一次溝通。

 

接著孩子回家後,若孩子沒有主動提起,可能孩子已經暫時遺忘,或是選擇暫不提起。因此如果父母決定要和孩子討論,一定要先有心理準備,孩子可能會有不同的說法。

有心理準備,孩子有不同說法,而且不要急著打斷或反駁。

 

  1. 聽聽看孩子怎麼說

    大多數孩子的說法和老師的說法會有些差異,並不是相反,而是孩子會透過他的觀點和視角,說出一些父母意想不到的話。在孩子有限的認知當中,可能會把事情看得很單純、或是帶著比較片段的主觀想法,這會是個了解孩子的好機會,父母需要先了解孩子的想法,才能和他溝通。別急著打斷或澄清,避免孩子未來抗拒溝通。

  2. 關切孩子在學校的遭遇

    比起直接糾正其行為,更重要的是要先關心孩子的感受。這是父母無可取代的角色功能。孩子在學校公開環境下,一定比家裡感覺不安。如果孩子在學校已經被約談或警告,回家後又要再次面對正經的討論,對尚未發展成熟的心靈而言,恐怖負荷太大。因此父母這時候先扮演白臉,給孩子抒發的機會,先同理孩子,有更高機率可以讓孩子打開心房。

  3. 溝通前後,與孩子站在同一邊

溝通時,善用三明治溝通法,先白臉、再黑臉、最後再白臉。很多時候孩子的情緒比較短暫,睡一覺起就好了大半,但重點在睡覺之前,要確保最後是以抱抱、親密的對話當中結束溝通,不要讓孩子帶著充滿憤怒、傷心的感覺上床,會嚴重影響孩子的睡眠品質。每次溝通結束時,無論是否達到家長期待的溝通成效,都要主動給予孩子安慰和鼓勵,與孩子站在同一邊,因為終究孩子還是需要父母的愛和鼓勵,才能滋養成長改變。

  1. 與孩子共同商討未來可行的處理辦法

    面對困難,父母可以提出建議,但不要期待孩子一次到位就能學會做到。給孩子有強化問題解決能力的機會,父母需要讓孩子有被信任的感覺,使孩子即使在情緒不佳的狀況下,了解自己仍有能力下次做得更好而且父母是相信他的這樣一來,親子之間的溝通才能就事論事,而不會影響孩子對自我價值的觀感,甚至漸漸失去上學的熱忱。

 

父母可以提起自己的親身經驗,但要以孩子可以聯想理解的範圍內做比喻盡量避免拿其他孩子做比較,或是將父母的焦慮和失望摻入初步溝通。

 

學校是孩子社會化的關鍵環境

學校提供了家裡所無法提供的人際互動經驗、團體規劃、問題解決機會等,孩子一定會遇到困難,而困難不單是教育的機會,更是拉近親子關係的機會。

 


作者:許嬰寧諮商心理師

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所,專長為人際議題,情緒困擾,親子關係,興趣為運動、旅行及鐵人三項。

FACEBOOK: 許嬰寧鐵人心理師這才是我啊

photo: pexels

迴響已關閉。

在WordPress.com寫網誌.

向上 ↑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