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父母經常身兼多職,要照顧長輩、要工作、還要照顧孩子。照顧孩子除了給予他吃住的基本生理需求以外,花時間陪伴也是大多父母最在乎的部分。
當孩子開始接觸幼稚園、小學之後,很多父母也開始調適自己生活的腳步
重新回到職場、或是開始接觸其他活動,重新調配自己的重心,或者開始準備生育下一胎,這些家庭的變化,都會影響到自己和孩子相處的時間,以及相處的品質。
花時間與孩子相處,是絕對值得且必要的。
當父母終於等到孩子上學以後,對父母來說是一個莫大的改變,對孩子更是作息上的挑戰。孩子的生活圈和人際關係都開始有新的體驗,孩子將面對許多未知的考驗,而父母經常無法在現場陪伴。
學校是孩子社會化的關鍵場所,也是挑戰的開始。
父母雖然無法參與學校每天的活動,亦不能在現場陪伴孩子面對所有的挑戰,但一樣需要陪伴孩子度過心理發展的重要階段,最好的方式,就是多陪孩子上下學。
-
陪伴孩子調整作息
開始上學後,對很多孩子來說第一個要適應的就是作息。不再像以前一樣,可以在任何時間點起床、吃飯、玩耍、睡午覺,在學校當中,都有一定的團體規律,讓孩子必須學習遵守。父母首先要幫助孩子練習規律早睡,定時起床,有充裕的時間準備面對每一天,減少上學的焦慮和抗拒。即使這樣會違背父母本身的作息,也要讓孩子了解作息規律的重要性,培養孩子開始負責。
-
觀察孩子對上學的反應
在上學的途中,是孩子最容易釋放情緒的時候。上下學途中是環境轉換的關鍵點,孩子面對離開溫暖的被窩和舒適的家,去學校是興奮還是焦慮的?孩子結束一天或半天的學校生活後,談論或展現的情緒是雀躍還是郁悶的?在上下學的途中最能清楚展現。有些孩子不擅長言詞表達,父母可以引導,了解孩子對於上學的感受,上學所需要的文具和需要繳交的作業,及早協助孩子排除困難。
-
接收孩子的經驗和情緒
孩子在上學後的成長非常快速,接觸到許多家裡沒有的事物。父母總會在不經意的時候突然發現孩子竟然學會了什麼,見識到了什麼,甚至是成就了什麼。上下學的途中,是孩子展現分享的好機會。給孩子完整的注意力(undivided attention),讓他展現他的各種所學,在孩子記憶猶新且充滿盼望的分享當中,接收他的主動訊息,可以培養孩子與父母互動的意願。
-
認識孩子的興趣和同伴
學校提供了孩子各式的嘗試,新鮮的活動,父母藉由這些活動,可以更了解孩子的專長和興趣,了解孩子對於不同老師的感受,喜歡和哪些同伴在一起,當父母可以正確指出孩子的興趣所好、孩子要好的同學名字,都會正向增強孩子對自我的信心以及和父母的親密感。父母展現出濃厚的好奇心,會讓孩子感覺被完整接納。
很多時候父母為了工作,必須將孩子暫時托付給安親班或是爺爺奶奶,但安親班或是爺爺奶奶,皆無法取代父母的重要角色。當工作結束之後,將孩子接回家的時候,也要陪伴孩子整理當天的生活經驗,了解孩子的適應狀況。
建立規律的互動模式,可以提升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
讓孩子感覺到父母規律的關心和鼓勵,可以降低孩子負面情緒累積。和孩子之間建立起信任和安全的關係,是親子之間最重要的資產。
再忙,也要多陪孩子上下學。
作者:許嬰寧 諮商心理師
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所,專長為人際議題,情緒困擾,親子關係,興趣為運動、旅行及鐵人三項。
FACEBOOK: 許嬰寧鐵人心理師這才是我啊
photo: 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