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到底為什麼那麼難?因為我們的包袱,無所不在。
因為我們有太多害怕和內心戲,這樣說、這樣做,會不會惹誰不高興?
你想過嗎?我們的文化中大多數的人都是被「嚇大的」,在餐廳敲桌大叫的孩子,會被警告「餐廳老闆會把你趕出去喔!」在公車上衝撞不定的孩子,會被警告「司機伯伯會把你趕下車喔!」,還有在馬路上不乖乖等紅燈的孩子,也會被警告「小心警察伯伯會生氣,把你抓走喔!」
這些都和我們內在恐懼養成有關。
長大後,我們也都習慣生活中、工作上、家庭裡,如果你做不好,沒有做到別人想要的樣子,總會有人可能會「對你不高興」。有些人可以被這種不被喜歡的感覺共存,有些人則會很本能地逃避這種「被否定」的感覺,一直想要做出別人喜歡的樣子。
***
如果你時常感覺壓抑,感覺必須作出配合的樣子,總是無法開心投入當下,覺得角色太多壓得好累,自己的聲音似乎無法被接納….,你的包袱可能超載了!
***
你需要:
- 減法人生:檢視自己生活中過多的對話、可省略的行程、可以少花的時間、讓安排鬆散一點。
- 拿掉「我應該」:檢查自己是不是經常有我應該的念頭,反駁自己,不做又會怎樣?
- 給自己一點「me-time」:圈出特定時段,做完自己獨處的時間,放空耍廢,不對任何人負責。
- 找到更多選擇:拿回自己的自主權,掌握更多選擇權,你才會更喜歡自己的生活。
做不到的事情,不是你的錯,不該影響你的價值。別把親近的人的期待,通通內化成自己的,然後過著別人想要的日子,因為那不是你,也永遠不會是你。
也就是說,過別人想要的樣子,是永無止盡的追尋,沒有停止的時候。
只有做自己,才能過在當下。
不要為了討好別人而扭曲自己;雖然很多人會因為你為他們做的事而愛你,但總是有些人愛你,是因為你就是你。(史瑞克2, 2004)
文\許嬰寧心理師
圖\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