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怕自己變成天天發火的那種媽媽!」
「我忍不住打了孩子,他好像嚇到了。」
「孩子一直講不聽,我罵到都累了。」孩子到了一個年紀,不再是小時候吃飽睡、睡飽吃的天使,開始讓父母
孩子一定會讓父母操心,一定會有令人動怒的時候,父母可留意:
1.用孩子的語言說明
管教時,盡量具體、淺白,用孩子可以理解的範圍說明,對太小的孩子,避免用孝順、懂事、沒用這類廣義的詞彙,這類詞彙會讓父母自己都覺得越講越氣,而孩子也會因為詞彙不足而消化困難。
2.孩子做錯時,就事論事
盡量聚焦在當下事件,不擴大解釋孩子的行為、不要悲劇思考孩子的一次性錯誤,必定導致未來多次錯誤,即使父母有此擔心,也盡量聚焦在當下。災難性思考對管教當下沒有幫助。
3.不要遷怒第二個孩子
父母情緒高漲時,通常其他孩子也會特別敏銳,避免讓其他孩子也一起遭殃,盡量不要剝奪其他孩子的行程或需求,也是就事論事的表現。
4.父母適時走開冷靜
父母也是人,很難要求自己情緒總在平衡的範圍,除了育兒壓力,有時候還有照顧長輩的壓力、經濟壓力、夫妻關係等,如果感覺自己狀況不好,可以適時給自己一些單獨消化的時空,保養好了再出發。
5.一二三沒有用時,改用鼓勵
對著孩子總是數到三、一二三,如果這招沒有用,就表示要改變方式了。而不是提高聲量、也不是更加嚴厲。可以改成用鼓勵的方式,來引發孩子的誘因,讓他覺得有機會得到肯定,而不是個只會惹父母生氣的孩子。
6.來場與孩子的約會吧
千萬別讓你跟孩子的相處時光,扣除了吃飯睡覺外,充滿了要求、生氣、催促、檢討和冷戰,父母有時候為了讓孩子快點吃飯、快點洗澡、快點準備上床睡覺,於是相處總在不愉快當中度過,無形累積了親子間的負面能量,利用週末,和孩子來場沒有時間壓力的約會吧,放下平常的期待,製造正面經驗,給彼此一個輕鬆的回憶。
孩子再怎樣可惡,也都不是生來就這麼使壞
如果把孩子當成給自己找麻煩的壞人,只會讓自己看孩子愈來越不順眼,對關係沒有任何幫助。父母再怎麼心急,也從來不是存心找孩子的缺失,只是當我們被情緒所控制的時候,就越來越難看見孩子的可愛之處。
在孩子開始越來越多意見、經常闖禍、自治能力不足的時候,總是會令人生氣,但是這是必經的過程,除了管教和處罰,建議和孩子來場單獨的約會吧!
在孩子長到可以完全自主之前,別讓孩子從心裡躲避你。
作者:許嬰寧 諮商心理師 (初和心理諮商所所長)
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研究所、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所,專長為人際議題,情緒困擾,親子關係,興趣為運動、旅行及鐵人三項。
圖: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