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個案,我常覺得他們在訴說自己的事情,卻好像在講【別人的事】一樣,明明事件發生經過事如此可怕、驚人、挫折、傷心、令人生氣,可是怎麼她敘述的當下,臉上表情和口語情緒都感受不到該有的情緒呢?

就連我們看著電影或是八點檔,也該會有同步的情緒反應吧?
看著電影裡的戀人相逢相擁,我們會感動,看著怪物起死回生,我們會捏一把冷汗跟著緊張,我們看見壞人耍賤還逍遙法外,也會氣地忍不住送他幾句難聽的話,因為看得入戲,#感同身受,所以情緒就會跟著上來。
當我們講起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期待中獎、發現落空、得到賞識、受到屈辱,都會因為 #切身感受,而無法掩飾情緒,這是正常的。
但我常遇到一種個案,你感受不到他的 #切身感受。好像發生在她身上的事情,已經和她的情緒脫節了一樣。
有些人,不敢生氣、習慣壓抑、長期被勒索、習慣追求不穩定的感情中、經常害怕,漸漸不再害怕,過度自卑所以總是迴避,害怕被指責所以總是過度挑剔……
這些都已經不再是他原本的樣子。
因為已經太習慣去忍受負面情緒,(通常是負面,因為大部分的人不會去忍受正面情緒~) 忍受到後來,連自己都合理化所有的遭遇,甚至,無形中會把負面情緒發洩到自己身上,到身邊更弱勢的人身上….
管理情緒,不是忍受情緒。忍受久了,我們也可能變成難以親近的高壓鍋。
#我已經忍你很久了!#到底是忍下去了,#還是忍不下去了?
_________
圖:pexels 文:許嬰寧 諮商心理師 (初和心理諮商所所長)
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研究所、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所,專長為人際議題,情緒困擾,親子關係,興趣為運動、旅行及鐵人三項。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