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你不覺得,我們房間這片落地窗,灑進滿滿陽光好幸福嗎?
王先: 我要陽光幹什麼?你不在的時候,我都活在黑暗裡。
我:嗶!嗶!先生你情緒勒索喔!
王先:我只是想表達,你比陽光更陽光嘛!
我:好,這句可以。
王先:…..我又沒有那個意思….
先生! 我聽見了你的嘀咕!
也是啦,我當然知道王先真的沒有那個意思。這就是他的幽默風趣撒嬌可愛迷人和無心綜合而已,可是在姊的專有名詞字典裏面,這就叫做情緒勒索阿,不然叫什麼?
換成我爸對我這樣說【你都不回家,我都活在黑暗哩】,我一定火馬上上來,因為這就是一種:我的不舒服、不快樂都是因為你,表達的人或許沒有惡意,沒有真的要勒索你,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勒索你,只是他們缺乏好好表達的經驗,所以很直覺地用這種扭曲的方式。
直直地說,那就是:你就是我的陽光啊~你比外面的陽光還陽光啊!
說不出口是吧?
那就直接正面回應就好了啊:是啊,落地窗的陽光真美!
(本來就是嘛,我在說落地窗,硬要扯到我不再的時候多黑暗….要是我玻璃心的話,不就聽不懂你的撒嬌)
很多時候,會不小心落入情緒勒索,都是因為我們沒有【正面回應】
媽,你吃飯了嗎?
你都沒回來,我怎麼吃得下!
(呃,可以直接回答嗎?)
爸,我後天會去買菜,要幫你買嗎?
等到你幫我買,我已經餓死了吧!
(呃,那到底是要還不要?)
我訂了晚上七點的車票,你們先吃晚餐吧。
你如果不想回來,可以根本不用回來。
(呃,我不都說了我要回來了嗎?)
生長在充滿拐彎抹角、情緒勒索的家庭中的孩子,長大後可能會1.習慣使用言語暴力和勒索2.不自覺3.對他人的言語暴力和勒索特別敏感。
沒有關係,當你感覺敏感、或是另一半敏感,而提出提醒和你討論時,那就是修正的開始。
我們學來的溝通方式,不是我們一輩子註定的溝通方式,我們都可以透過和親密的信任他人不斷的提醒和修正,把我們真正想要表達的愛和在意,都用直直地、火辣辣地、滿滿地、給好給滿的那種,說給她/他聽懂。
然後,我們就有機會,改變這種模式。也對下一代,好好說。
對對方的不滿,不是不能說,對孩子的管教,不是不能罵。是不用轉來彎去,把自己的需求建立在要他人感覺有錯上。
***
當你和對方,可以把"這是不是一種情緒勒索"拿出來平心靜氣、侃侃而聊的時候,已經表示對彼此的感受更重視了。
***
圖文/ 許嬰寧 心理師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