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家長求助於專業的時候,會不小心陷入矛盾,而且自己很難覺察。
當家長說,我的孩子常常把自己關在門裡、講兩句就開始哭、三天兩頭就會發脾氣、晚上失眠、甚至會拔頭髮。
有的家長說,我的孩子常常說他想跳樓,我還看過他用美工刀刮花自己的手臂,問他怎麼了,他又不說。
我聽到這邊,都會很正經很嚴肅看待,告訴家長,我覺得這狀況在我經驗裡,並不簡單,很有可能需要帶他去看醫生。讓醫生評估,是不是有什麼壓力適應或是情緒困擾的問題,如果有的話,就要考慮怎麼幫助他,降低這些行為出現的頻率,才不會累積成………
可是,這話一出口,家長會立刻馬上著急地「滅火」:其實他沒怎樣啦、其實我覺得應該只是青春期啦、他也不是天天這樣啦。
我:……可是依照你剛剛講的那種狀況,並不是一般青少年會出現的行為表現,通常是很重要的徵兆。
家長:我只是比較誇張,我只是比較擔心、你知道的,家長都會想比較多,其實沒有那麼嚴重。我們自己青少年的時候也是很叛逆啊。
我真是一頭霧水,剛剛講的那些狀況和事實,突然就好像煙飛雲散。
我:恩,那….你希望怎麼做?
家長:沒有啦,我只是問問你的意見,他這樣應該還好吧?算是正常吧?
我:…….(我決定保守點)我沒見過孩子,我實在無法這樣隔空評估,我只能說,這些負面情緒如果無法好好消化,長期累積會是問題。只是大多數家長和青少年間的溝通比較不容易,所以孩子找不到順暢的出口,容易轉為憤怒。有時候,心理師因為是外人,而且沒有任何要求和期待,反而可以幫上忙。
家長:他不需要吧?我覺得應該不需要吧?應該沒事吧?不是什麼憂鬱吧?
我:我沒有說他是憂鬱,要等更多評估才知道。重點不是他有什麼,而是希樣可以幫到他。
家長:他應該不需要吧?
我:那你覺得他需要什麼?(好樣的,到底?)
家長:還是說有沒有什麼課程可以上?
我:課程?什麼意思?
家長:他可以去上課啊,學一下怎麼比較樂觀啊。
我:說句老實說,真的很少青少年的「樂觀課程」。因為青少年根本沒時間,上課、補習、才藝都滿了,誰會去上什麼樂觀課程,成長課程?除了這些家長發現有些狀況的孩子,但是,他們根本不可能會群聚再一起去上「如何打開心房的課」好嗎?(我差點脫口而出,家長啊家長,課程這兩個字聽起來比較正常,但卻不是他需要的,如果他需要的是諮商和輔導,請不要耽誤他!)
諮商輔導聽起來可能很像「有病」、「有問題」才會需要,所以會讓很多家長默默抗拒。即使他們自己都說沒有沒有,我沒有抗拒,可是,啊就是不要啊,不要不就是抗拒,阿不然什麼是抗拒?
*********
我以前不知道怎麼比喻這個窘境。(又氣又無奈,不要來問我啦)
我現在知道了。
疫情當道。如果你孩子發燒、咳嗽,快篩了,陽性!然後你要帶去醫生那邊的時候,告訴醫生:醫師醫師,我孩子發燒咳嗽,快篩陽性……
醫師一定會說:好,那我們來PCR,嚴重的話,會給你一些藥物,密切觀察。
難道這時候,你會「抗拒他可能確診嗎」?
難道你會說:應該不需要吧?不需要PCR吧?他只是發燒耶,小孩子發燒很常見啊,應該還好吧!?
醫生會說:可是你快篩已經陽性了不是嗎?
難道你還會說:還好吧?應該不是吧?有沒有什麼退燒片,我給他退燒好了。
你不會這樣的,因為這就是在耽誤他。
對吧?
即便你內心已經七上八下,又急又傷心,又擔心又自責,怎模會怎麼會?怎麼會確診了呢?可是你應該會依照醫師建議的,去做PCR去接受應有的治療,對嗎?
*********
孩子有狀況,有任何異於平常的狀況,你發現了,就是幫助他的第一步。再來就是,不要害怕求助,如果醫師或專業人士合理建議他可能需要什麼協助,並不是在唱衰他,也不是在貼他標籤,只是希望,能夠幫助他。
親愛的家長,不要害怕。
你能夠接觸到這些專業的建議,就是因為你的勇敢和敏銳,也是因為資源的豐沛和進步。家長需要消化一下情緒,但也要記得,孩子也在等著你,帶他去接受下一步幫助。
圖文/許嬰寧 心理師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