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提到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可是當局者真的迷,旁觀者真的清嗎?
當局者迷
他不一定真的迷惘,即使感覺困在其中,只是會做出令旁人不解的事情,會令人說出「當局者迷」的這句話時,通常是有幾個特質:
- 當局者經常反覆在傷心難過的狀態
- 當局者理智上知道該怎麼做,但感性上很困難
- 當局者的思緒會經常被情緒打斷
- 當局者對過去的美好記憶深刻,抱持對未來的希望
- 當局者對於改變感到不安害怕
旁觀者清
其他人不一定真的清,旁觀者又不是當局者,怎麼可能比他親身經驗的更清楚?花在躊躇這件事情上的時間心力沒有當局者多,體悟也不比他們深刻,但當旁觀者自認看得很清時,通常有幾個特質:
- 旁觀者反覆聽見當局者訴說類似的痛苦
- 旁觀者認為自己看過或經歷過類似事件
- 旁觀者在思考時比較沒有情緒干擾
- 旁觀者和當局者的當事人沒有情感關係
- 旁觀者不需要為了這個改變付出代價
當局者和旁觀者的立場截然不同。
彼此正在經驗的認知、信念、情緒都是截然不同的,即使有過類似的經驗,也因為時空不同,現在討論起來,彼此的感受和焦慮也都無法相提並論。
當身邊重要的朋友真正經歷痛苦的過程,通常只有旁觀者會有「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這種想法,當局者自己反而不會這樣想。這種想法背後其實隱藏了很多意涵,因此要特別小心處理。
這些論點可能部分屬實,但卻並非當局者可以接受的事實。
- 你這樣不好
- 你這樣太傻
- 我是為你好
- 那個人超爛
- 你都不聽我們的
以上這些是旁觀者可能透露出來的訊息,即使字面上沒有說出來,但在語氣上、表情中、背地裡可能都暗藏著這些意涵。這是合理的,因為你越在意當局者,越希望能夠幫助他,就會越陷入這種善意的焦慮當中。
焦慮會使人說話變急、觀點變窄、感受變敏感,嚴重者會因為對自己所持的想法堅信不已,而降低對其他想法的接受度。
如果當局者和旁觀者兩位好友,都陷入這樣的焦慮,那就容易演變成話不投機的狀況。同理的節奏亂了,想幫忙的幫不上,被幫忙的感覺不到,事件本身無法解決,甚至雙方都有些無奈和不快,是最可惜的結果。
有時候,陪伴很簡單,傾聽支持就有莫大的力量。雖然陪伴無法提供任何改變,但卻比改變更平易近人、溫暖且令人安心。
每個人的節奏都不一樣,但共同點是,都需要先經歷不談改變的陪伴。
作者:許嬰寧 諮商心理師
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所,專長為人際議題,情緒困擾,親子關係,興趣為運動、旅行及鐵人三項。
FACEBOOK: 許嬰寧 鐵人心理師 這才是我啊
photo: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