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潛水看似優雅輕鬆、還可以身穿比基尼、而不用背著氧氣筒和大量裝備,拍出絕美的照片,令人羨慕。
但是其實,很多人覺得自由潛水充滿挑戰、而且具危險性。
原因是,自由潛水是只靠一口氣,完全閉氣的狀況下,下潛至水中。
能夠下潛多深,不單和閉氣時間長短有關,也不是游泳速度,而是取決於在水中平衡壓力的能力。在水中直線下潛的時候,水壓隨深度快速增加,越往下潛,壓力越大。水底十米處,人體就必須承受兩大氣壓(地平面氣壓的兩倍)。水底二十米處,人體就必須承受三大氣壓(地平面氣壓的三倍!)。
也就是說,身體在下潛時,會受到水壓大力壓迫,而讓各個腔室(耳腔、鼻腔等)內外壓力失調而產生不適。Diver需要透過練習平壓,讓體內壓力和外在環境平衡,平衡不了,耳朵、鼻竇、額頭都會非常疼痛,以致無法下潛。
平壓就像是搭飛機時,起飛降落時可以做的耳內平衡。只是機艙中還有壓力平衡調節,但自由潛水時,完全要靠人體自行調節。
Diver一下水,就開始不斷進行平壓,一邊下沉,一邊平壓,一但感受到耳內、額頭壓迫疼痛,就需要原地平壓,直到壓迫感消除,才能再往下潛一些,若無法消除壓迫感,就必須立刻轉身上升回水面。這個過程都是靠著下水前吸入的那口氣,所以需要很快的做出平壓動作,觀察身體反應,決定是否能夠繼續下潛。

外在壓力越大,內在越需要平壓。
為了下潛,diver需要面對越來越大的壓力,外在環境的壓力是真實且無法忽略的,有些人頭痛、耳朵痛以外,甚至會有鼻血、呼吸道微血管破裂的狀況。
壓力是不可忽視且危險的,和生活一樣。
自由潛水可貴的是,讓diver練習平衡內在壓力,練習聽自己身體的聲音,「know your limits」
就和人生各種挑戰一樣,努力嘗試的過程中,必須時常確認自己內在的狀態,隨著外在壓力增加,而隨時調節。調節得宜,才能繼續挑戰,若身體釋出壓力訊號,要像diver一樣,先暫停繼續下潛,停留在這個深度,嘗試平壓。短時間內無法調節,達到舒緩的話,就必須暫停挑戰,回到水面,否則可能造成更長久的傷害。待呼吸恢復且不適感消除後,可以再次嘗試下潛。只要平壓得宜,永遠都可以回到水裡挑戰freediving樂趣。
用安全的節奏接受挑戰,不用跟別人的速度比。
人生的挑戰正是如此,壓力會累積,需要自己正視且主動舒壓,否則壓力不會自然消失。
忍耐壓力並不是抗壓,反而是讓身體暴露在危險當中。短期內或許沒有絕大影響,但長久下來,會累積體內傷害,心理也會記住壓力帶來的焦慮。

練習平壓,是很重要是日常舒壓練習。
壓力是無形的,甚至很難具體聚焦壓力源,但身體感受是真實的,需要被關注。透過和自己對話、舒壓活動、運動閱讀、和他人有品質的互動,都能有效紓壓,得到更多動能。
自由潛水自由的是,依照自己的狀態挑戰,壓力過度時不要勉強。
作者:許嬰寧諮商心理師
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所,專長為人際議題,情緒困擾,親子關係,興趣為運動、旅行及鐵人三項。
photo : 許嬰寧